两名德国的长跑爱好者在1999年新年的第一天参加15公里长跑赛中突然倒地死亡。在莫斯科,从1980年起,马拉松赛已夺走19个人的生命。在伦敦,从1983年起,已发生5起马拉松选手死亡的事件。近年来在我国的比赛中也有发生。
这是马拉松比赛中的突发事件,运动员如何避免意外的发生呢?
首先,职业选手和长跑爱好者应当在比赛两周前进行认真的身体检查。视力不佳的人还需要检查眼科,因为过高的眼压会导致失明。总之,哪里薄弱,哪里就最容易出问题。而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薄弱的地方,所以跑马拉松的准备工作因人而异。为了经受这样长距离的考验,必须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。例如,你比赛两周前颧骨左侧下垂或左臂不适,这可能就是心绞痛的初步征兆。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参加比赛。运动员对胃疼、脉搏不正常、睡眠失调都应加以重视。大多数死亡事件都同缺少最普通的运动知识有关。每个运动员都必须了解一些人尽皆知的道理。最主要的一点是,不能在途中往身上浇水,只能用沾水的海绵擦一擦脸和脖子。体温的下降会破坏呼吸系统,引起各种痉挛。因此在跑完马拉松以后不应当马上洗冷水浴,这会造成血管急剧收缩。洗热水澡会引起相反的作用,同样能造成危险的后果。马拉松选手在跑步途中感到不适时最好立即停止比赛,接受医疗保护。
如今,马拉松选手最可怕的病是长跑综合症,即血液凝结。以前,对个别器官出血的运动员就像对普通病人那样的治疗。例如,在尿中发现血,就治疗肾。实际上应当治疗整个身体。原来的治疗方法的死亡率高达80%,现在的方法可将这个可怕的数字降低到30%。
马拉松赛的技术和长跑技术基本相似。由于它的距离长,而且是在公路上进行,因此,技术上有其自身的特点:步长小,步频快。
进行马拉松赛时,上体正直向前或微前倾,后蹬的力量较小,大腿向前上方的摆动较低,身体中心的移动比较平稳,蹬地后小腿向上摆的动作比长跑小。脚的着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较近,并且用全脚掌或脚的外侧先着地,再过渡到全脚掌,着地动作柔和而有弹性,膝部适度的弯曲缓冲,两臂摆动自然,幅度不大。加速跑,终点冲刺和上坡跑时,两臂配合腿做积极的摆动,步长和步频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、身高等确定,并结合途中的不同地形进行调整,保证以比较均匀的速度跑完全程。呼吸有适宜的深度。
上坡跑时,身体稍向前倾,步长较短,步频加快,两臂积极摆动,用前脚掌着地。下坡跑时,步长较大,可用全脚或脚跟先着地,上体稍后仰,要控制跑速(保持适宜的步长与步频)。
总之,马拉松赛的动作要做到协调、省力、跑速均匀,要善于在地形起伏的公路上改变跑的动作。马拉松赛的运动量非常大,因此,在跑时必须注意跑的技术的合理性恶化动作的节奏性。不参加活动的肌肉要充分放松。所以,在平时的练习中,运动员要反复地体会动作,掌握合理的技术,才能不断地提高运动成绩。
虽然马拉松赛主要靠的是个人训练水平,但在比赛中也应了解战术的应用。特别是成绩很接近的运动员,为了争夺名次,显得更为重要。
在田径场的跑道上进行长跑比赛时,每组的参赛人数是有限制的。但马拉松赛起跑时则不然,规模一般将达到万人以上,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,一开始就跑到有利的位置是不容易的。一般有两种情况会出现:一种是跑在外侧的运动员总是被挤在外侧跑,而增加了跑的距离;一种是没有及时冲向前面占据好的位置,而被众多的人所包围,造成跑速减慢和心情急躁。专家介绍,应按照如下的策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:外侧跑的运动员应该逐渐向内靠近,寻找时机插向有利的位置;被包围的运动员应该做到心情不急躁,保持步频,缩短步长,等待时机冲出包围圈。